烈焰铸就“兴国红” ——兴国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廊碑文敬读
兴国烈士陵园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占地30亩,由悼念广场、烈士浮雕墙群、烈士英雄长明灯、烈士悼念卧碑、革命烈士纪念馆、英名碑廊、纪念亭、纪念池等组成。走进园内,有一面长长的英名碑廊,上面镌刻了23179名兴国籍烈士的名字,在碑廊的起始端,“烈士英名廊”五个贴金大字下面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兴国县革命烈士英名碑,铭刻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中英勇牺牲的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名兴国籍烈士的英名。
兴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军民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反“围剿”战争的主要战场。苏区兴国县二十三万人口中,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九万多人参军参战,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亲自授予“模范兴国”的光荣称号。兴国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贡献殊多,牺牲巨大,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数以万计的优秀兴国儿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保家卫国而南征北战,血洒疆场,贡献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千古流芳。更有成千上万无名英雄,默默奉献,长眠沙场,他们的牺牲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更值得我们永誌不忘!
为褒扬先烈,让烈士的英名永驻人间,激励子孙万代,继承先烈遗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万众一心,奋发努力,去完成先烈们未竟的宏伟事业。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立八十周年之际,重建此碑。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兴国县委员会
兴国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一一年四月一日
碑文行文朴实,凸显了褒扬英烈、激励后人的立碑主题,概述了兴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中的重要地位,高度赞扬了兴国人民在党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和崇高敬意。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兴国县是中央苏区发祥地之一。1928年12月20日,兴国工农武装举行暴动,革命红旗插上了兴国城。1929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首次来到兴国,并在这里指导革命发动群众。后来,兴国成了苏区中央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中共江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等重要领导机关的驻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先后创办了中央红军兵工厂、中央红军总医院、中央造币厂和中央印钞厂,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主战场就在这里。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决定诱敌深入,将兴国地区作为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7月10日前后,主力红军从建宁出发,绕道千里,回师兴国。7月28日,抵达兴国,兴国人民听说红军返回苏区后,竞相奔走相告,欢迎主力红军。8月5日晚,毛泽东、朱德指挥主力红军穿越敌军赵观涛部和蒋鼎文部之间的空隙,6日抵达兴国莲塘地区,对敌47师谭子钧旅实施了包围,并于7日上午全歼该旅,在莲塘打了第一个好仗。
莲塘战斗结束后,红军乘胜向良村前进,途遇国民党增援部队及郝梦龄部两个团。红军一鼓作气,消灭其两个多团和两个辎重队,又取得了良村战斗的胜利。此后红军兵分两路,一部佯攻龙冈,主力挥戈东进至黄陂,并于黄陂歼敌4个团,至此红军三战三捷。国民党军精疲力竭,于9月初全线撤退。毛泽东、朱德抓住战机,指挥红军全力反击,先后于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对敌发起攻击,并取得了老营盘和方石岭战斗的胜利。至此,红一方面军以六战五捷,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
“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扩大红色苏维埃,兴国人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1933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提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目标,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红军。扩红令一出,兴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红五月”扩红突击计划,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万余名青壮年参加工人师、少共国际师和兴国模范师。1933年6月1日,兴国模范师5000余人在筲箕窝红军广场举行誓师大会,陈毅代表中革军委向兴国模范师亲手授予军旗,并宣读了贺电。苏区领导机关在贺词中称赞兴国“是全苏区的好模范”。兴国不仅是扩红的模范,而且在支前参战、慰劳红军、优待红属、推销公债、支援粮食、合作社运动、节省运动、文化教育、生产运动等方面也获得了模范称号。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他还为兴国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大字。
为了捍卫红色政权,无数优秀兴国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中央苏区时期,23万人的兴国县,9.3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多达5万余人,他们用生命的烈焰铸就了永不褪色的“兴国红”。
( 作者:唐仁焕 )
文章转载自: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