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党史上的第一所行政学院
作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所行政学院,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建并管理的唯一高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创建于1940年7月1日,是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建,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兼任院长,目标是为边区政府培养政治坚定、廉洁奉公的新民主主义的行政干部。这是当时唯一一所由边区政府创建并具体管理的高等院校,其他高等干部院校均由党中央直接创建与管理。
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成立后,初设行政、财政经济、法律三系。另设普通科,学习期限为一年。1941年夏,学院设立法律本科班,同年秋,本科班并入延安大学法学院。1942年下半年,学院分设四系,即行政系、司法系、教育系和财经系。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务委员会就改进边区教育作出决定: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合并,作为边区政府设立之大学,培养为边区服务的人才,仍命名为延安大学,学校设行政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自然科学院和一个独立的医学系。行政学院设有行政、司法、财经、教育四系,行政学院院长由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专署行政专员强晓初调任,其教育、财经、行政、司法四个系的主任,分别由陕甘宁边区政府相关厅的厅长和法院院长兼任。1945年10月,中央决定:延安大学的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行政学院的大部分迁往东北继续办学,创建东北大学。至此,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在延安的办学历史结束。
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行政学院与延安其他干部高等院校一样,坚持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德育为先、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开设方面体现“三为主”特色:即学习方式以组织学习、复习和讨论为主,开设课程以理论政策课、专业政策课、文化课等公共课程为主,各专业课程则以自主编写教材为主。1942年3月,中央西北局常务委员会确定了行政学院的办学方针。具体规定如下:一是学习科目要与政府工作沟通;二是学习科目要与现实沟通;三是学习程序由具体到理论。这次会议还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与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讨论了该院的办学方向,遵照“学的即用的”这一原则,强调在学习期间,应特别注意整理实际工作经验,毕业后,学校还应承担学生实际工作的顾问,教员也要参加县、区、乡的实际工作,搜得研究工作的实际材料,使行政学院成为边区行政工作的研究机关。课程设置既注意了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又注意了陕甘宁边区的实际需要,目的就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适应边区各级政府需要的各类行政干部。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办学的历史并不长,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材,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用一致。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注意实际工作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师生通过参加边区县、区、乡政府有关的实际工作,搜集和积累实际材料,进行研究,编写有关财政金融、司法行政等方面的规程、教材以及中小学课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的研究,特别是对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司法、教育、行政等实践工作的总结和研究,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边区实际问题,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形式办学。行政学院创始于战争年代,特殊的环境决定了它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单纯地以一种固定模式来办学。于是,行政学院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开设了培养边区县、区、乡级干部的具有相对固定期限的正规班,以培养财政、税务和教育干部为目标的专业训练班和以培养征粮人员为目标的临时班。正规班特别强调政治课、专业课。而对于专业训练班和临时训练班,则更多强调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际工作中经验的交流和总结,学习党的基本政策。
教学模式独特。行政学院的教学,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教师授课重在提出问题,学员参照教师提问的线索,广泛开展讨论和研究,包括做笔记、墙报、讨论会等。最后教师汇集讨论中的问题予以解答或对全课作系统总结。在教学中倡导民主与互助,学员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可提出意见,教师组织学员互帮互学。特别强调教学实践,有关边区课程的实习多以参加延安南郊乡、新市乡和桥镇乡的实际工作为主,而专业课程的实习则多在边区政府各相关机构中展开,某些课程则直接以协助边区政府实际工作的方式进行。在课程的考核上,采用民主鉴定、个人总结和系班考查相结合,检查实际工作的成绩等方法,命题式考试较少采用。
行政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边区及相邻根据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同时也接收国统区与边区青年学生,从1940年7月正式开学起,共办了三期。第一期学员290人,第二期130人,第三期达到2000多人,但多数未毕业就合并入延安大学,学员基本熟悉地方现状,毕业后分配到实际工作部门去,所学与所用一致,毕业学员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从行政学院走出去的学员,既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相关理论,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绝大多数成为地方上的行政领导,部分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作者:曾鹿平 )
文章转载自:党建网